《易经》与中医古籍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的关系(二)

By ZhongXin,

  Filed under: Wu Shu Newsletter
  Comments: None

谈”标本学说”
新加坡·黄来兴

《伤寒论》以六经作为辩证论治的纲领。六经是指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而言。而《伤寒论》六经也概括了脏腑、经络、气血变化,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了解,从中得知哪一脏腑有寒热、邪正消长等问题,用于辩证论治的准则。

 

《伤寒论》六经的说法,也源自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六微旨》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;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;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;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;少阴之上,热气治之;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。

初看上文,确也满头雾水,这段原文只要结合《易经》的先天八卦图像,也就迎刃而解。下图是先天八卦图与六气、六经图结合。

1

从上图非常明显,研究《黄帝内经》,结合《易经》先天八卦图像,就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。

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,是指坎卦而言,只要往坎卦位置一看,读者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,原来如此。

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,是兑卦所在位置。

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就是震卦位置。以上三者皆为阳。

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,是指艮卦位置。少阴之上,热(暑)气治之,是指离卦位置。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是指巽卦位置。

我在初看《黄帝内经》也是不知原文所指,我研究《易经》在先,读医在后,在看了古人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。我再进一步探索,皇天不复苦心人,终于明白之后再与读者分享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说: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中见厥阴;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,中见太阴;太阴之上,寒气治之,中见少阴;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中见少阳;少阴之上,热(暑)气治之,中见太阳;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,中见阳明,所谓本也。本之下,中之见也,气之标也。

原文所指本标,看上图才能明白;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中见厥阴,是指震卦位置配合相对的巽卦厥阴。震卦与巽卦就是《易经·说卦传》第三章说:雷风相薄。及第六章所说:雷风不相悖。从六十四卦就是雷风恒,风雷益。

震卦属火是指六气之一,少阳是指六经之一,相对的卦是巽卦,厥阴是六经之一。原文说”中见厥阴”,中之见也,气之标也。

六经也可与十二经络相结合,少阳也可与手少阳三焦经,再与相对卦位厥阴配合,就是手厥阴心包络,相对卦位厥阴也可与足厥阴肝,再与足少阳胆经,肝胆互为阴阳,相对卦也为阴阳。读者可从图像中得到启发。标本所指,治六经少阳的病变,少阳为本,而相对卦位厥阴为标。再看原文,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中见少阳。原来两卦的变化,都存在本标、标本之上的病变问题,六气得火,风都是震、巽两卦。风者肝胆问题,火气结合,造成病变。两者配合诊断,可了解本标的变化。

少阳、厥阴的关系,厥阴本气为风,中见少阳相火。巽卦为风,故曰厥阴本气为风,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,主藏血而内寄相火,相火者属震卦,风木与相火,又互为表里、对待。

《伤寒论》说:少阳之为病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也。是邪从少阳之本,火气之化,造成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乃是少阳三焦受邪之后,三焦通道失常,进一步影响少阴胆经,造成气机郁结不舒之象。

厥阴病的形成,有风邪直中而成者,其中少阳之邪取而陷入厥阴,因其少阳与厥阴有表里关系之外,也有对待关系;少阳病误失治,则往往陷入厥阴;反之厥阴阳复太过,亦可转为少阳病。

总之,我从《易经》与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谈标本,是要读者更进一步明白六经的源头。先圣先贤也很了解《易经》的图象,才能够写出六经的看法。

Be the first to write a comment.

Your feedback
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