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学习中医、行医的体会与经验。
Filed under: Wu Shu Newsletter
Comments: None
我学习中医、行医的体会与经验。
黄来兴中医师、针灸师、汉语言文学士、书法家、气功师”五术”大师。
我在中二读华文时,喜欢翻阅华文字典,当时对父亲能掌握通胜的内容颇感兴趣,对十天干、十二地支逐字翻阅华文字典,竟也潜移默化地让我迷上了古中国文化,在好胜心的驱促下,我在二十五岁开始摸索《子平八字》,只是研究排盘结构也化了不少时间,更谈不上论段。同个时间,也摸索《易经》,把六十四卦背读,背熟了方才罢休。学习中医是我把”五术”里的山、命、相、卜,都研究之后,发觉到,医没有了解,就投入学习,这一学习,欲罢不能,还在学习过程中,竟能用中药在自己身上,把病医好,兴趣更大,顺理成章,水到渠成,竟也当起全职中医师。
在学习中医时,因为有很强的古文化基础,阴阳、五行都在掌握中,学起来得心应手,竟也想起写《易经与中医五大经典》的书。如今回想当初会写书,当时的背景、思想、环境,最重要是我追求精神力量,写书法也如此,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,能留下一些书籍、书法作品,也就留下了精神不死,也能跨越时空到将来。当然太太的支持,非常重要,谈起我的太太,蔡艳培女士,好像是注定要帮我完成了写书及书画展,2005年举办个人书画展,当时她看到我画虾、鱼、竹,竟然也非常惊奇,也很高兴。在我2000年报读开放大学,她不但帮我处理中药店,也在身旁帮忙包药,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。没有她在背后的支持,我也不可能完成了这么多的学问,我念完了开放大学及完成书法展,她最高兴。但很不幸在2006年的一次意外,就离开我及孩子,给我的打击很大,我学了这么多学问,孩子也大学毕业了,可说苦尽甘来,她享受不到甘,就离开了。
我学习《易经》在先,学医在后,在学习《伤寒论》、《内经》时收获多。尤其学习《针灸学》里的《子午流注》针法、《灵龟八法》、《飞腾八法》这三种方法是建立在天干、地支、先天八卦、后天八卦、河图、洛书的基础上,如果完全没有《易经》图象的概念,根本进不了门。
我的人生过程,充满着学习,能够学习多种知识,我发觉静坐确是帮了很大的忙。在还没有写书法之前,先静坐,后下笔,效果不一样。我用在背书也如此,先静坐,让心平气静,再看书,书的内容,完全可进脑,容易记忆。
到如今,我非常享用我的”气”,用在针灸时,手充满了”气”持针进入病人的身体,疗效好。我学了”五术”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,明白古人为什么把”山”排在第一位,就是要我们非得静坐不可。在近期学习唱歌,下盘功夫体会到”紧”,这个”紧”字,就是”气与劲”的完美配合,要发挥到高层次,是每个歌唱者梦寐以求,我得来不费功夫。
中医学讲的是天人合一的学问,何为天?何为人?古人的生活环境条件恶劣,看”天”生活,若要与天斗,根本不可能,唯一的做法,只是”预测”、”预防”,预防什么?”五术”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里的”医”就是要表达”上工治未病”的预防观念,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,古人是对阴、阳、天干、地支非常了解。就譬如六十甲子干支,话说中国文化几千年,但用六十甲子干支推算,要把甲子年、甲子月、甲子日、甲子时的开始点是谁订下来,如要结合太阳时,年的开始点要在哪一天、哪一季节做为开始,那到底谁给了我们天干、地支?《子平八字》里的预测学告诉我们”用神”正确,论命是有准确性,可惜现在用《子平八字》来论段命运是愈来愈少人研究。《内经》的五运六气,《针灸》学的《子午流注》补泻手法,烧山火与透天凉,如何去体会,如何去操作,操作中少了”气”的推动,效果还有吗?古人讲究天人,天有四季,人有五脏六腑,与天相应,古人对养生十分讲究,饮食有节,强调”气”的修行,要把中医学全面发挥,谈何容易。
中医学的观,除了望舌之外,要观皮肤的颜色,谈起颜色,我得与读者分享,真正的观气色,是观身体皮肤外层的气与色,很多人都会讲气色不好、气色很好。修静坐,平心静气,确是可观人体外的气与色,一点不假,那才是真功夫!
如人体被一团黑色的气包围着,往往看到这些人,又讲不出口,心里想讲了给人骂;不讲又对不起自己!该如何是好?还是自己去修,自己看。因为被黑气笼罩是为凶兆。
辨证论治,四诊八纲,每一个病人,病情不一样,年龄、男女不一样,舌质变化不一样,我本身的经验,是要针对法则去凝方,而且要告诉病人在服药之后,舌质的变化,要病人了解服太寒凉的药,脚会酸痛,服太热的药,喉会痛,皮肤会起变化;那是因为,寒冷的气是下降、内收、膀胱尿会多,也会容易会发冷。太热的话,热气会上升,会向外,造成头部及皮肤问题。最重要服了任何药,原本的舌质,肯定会改变,那才是重点。
辨证论治,用药对症,有时一、二包草药是可药到病除。我不喜欢给病人长时间的药,譬如超过一个月以上,因为我觉得要做一个尽责任的医师,对病人用药后的变化是要做到心理有数。有时病人并不知道服药后的变化,服药后引起不适,或肯定药引起的变化,我会大方接受,也感谢病人给我反馈,才会建立更大的信心;病人才愿意化金钱、化时间去煮药。
我在用针为人治病前,双手先要布满气,手指持针要放松,觉得针尖一股气射出来的感觉,才下针,下针前手臂要使劲,病人的针痛会减少甚至零。
我也会安排时间,与读者分享静坐心得,或学中医与易经的课程,子午流注、子平八字,我也愿意与读者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