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阴阳平衡的体会与应用(三)
Filed under: Wu Shu Newsletter
Comments: None
新加坡·黄来兴中医师/针灸师
我学习中华文化四十余年,对古老的中华文化阴、阳,有认识,有体会,也可发挥应用在书法、歌唱,尤其学习子平八字,堪舆学收获良多,如今我公开与读者分享研究心得。
阴、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,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,阴阳的概念,是古人在探索自然界的力量,从太阳、月亮影响地球,也观察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;二十四节气也影响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。《易经》用阴爻、阳爻来表示阴阳的消长。十二月辟卦,用乾坤两卦,变化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的具体表现,立冬为纯阴的坤卦,立夏为纯阳的乾卦,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生生不息。
十二月辟卦,也可代入人身任督两脉的运行,静坐时,用意念引腹部的气下行至会阴穴,之后气行背部督脉长强穴上行至命门穴,再意念大椎穴,上至头部背后风府穴,再上至头顶百会穴,再从头顶下行至印堂穴,再下行至唇下部承浆穴,至此为任脉,再下行至膻中穴,至腹部的气海穴,古人的想法,是借十二月辟卦的爻变说明气要加强运行。我的体会练习静坐是强调意念放松。练习导引之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筑基,之后才逐渐进入导引,这样的练习,是避免”气”上了头,下不了的情况出现。
我学习书法,也是从阳刚、阴柔结合,当手指接触毛笔时,也要全身放松,毛笔在手中由松到紧被夹紧的感觉,再手臂使劲,之后再配合身体放松,达到层层的紧松,执笔感觉确有笔人合一,就对了,当然练习写字也要下功夫。
中医的辩证论治是根据阴阳、五行之外,也包括了人体的气、血、津液、经络、五脏、六腑等,中医理论认为人类生存在地球,地球上的一切气候变化、人文环境、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病有关,同时也强调七情六欲也会影响人体病变。
中医的基础理论,源自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等,而这两部经典著作,已有二千多年历史,古人在生活中体会到人的身体受到阴阳两股力量支配,只要其中一方力量大过另一方,身体就会出现病变;再从自然界中的树、木、花、草取其性味,在阴阳的基础上用药,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,病情也自然会好。
《易经》里的”太极图”最能表达阴、阳。”太极图”结合”先天八卦”与”后天八卦”、”河图”、”洛书”。宇宙的一切变化都在《易经》的图象里可找到答案。
《易经》她确是中国古代文化明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,也让众多英雄废寝忘食地追求,她正如蒙上一层面纱的美少女,要接近她又很困难,即使走到她跟前,仍隔着一层香雾,只依稀地看到她的面纱,只有少数的虔诚者,能偶尔一睹芳颜。
机缘巧合,我接近了《易经》而且也亲睹了她的芳颜,她的神采、美貌可用沉鱼落雁来形容。从那时刻起,我暗地许下心愿,终身与她为伴,当然为了追求到她,也轮到我废寝忘食,皇天不负苦心人,终于也让我明白了她的内心世界。
《易经》一颗闪亮的明珠,光芒四射,我借着她的神奇光线,也让我有限的生命沾上了少许的光,我希望这少许的光在我身上能继续壮大。
《易经》里的图象,我也从中体会,如何结合人体的一切变化与自然界气候的关系,最终我很自然地将所学《易经》与我的著作《易经与中医五大经典》结合起来详细地阐述彼此间的关系。
对阴阳平衡之道路,放诸于四海,卷之于内心,可说左右逢源,治理一个国家,政民要平衡,治国可长久,人民的力量如水,水可载舟,也可覆舟,治理民情,稍有偏差、小则影响人事更动,大则元气大伤,政民之间却得平衡,则声势大起。
我对歌唱向来不感兴趣,也认为没有天份,从小学开始对音乐课就有排斥。最近竟也鼓起勇气,学习起歌唱,在学习过程中,我把自己认识的”气沉丹田”用在歌唱,也用静坐时练习的用口吸气,用口吐气,也体会到用脾脏及命门位置是可发挥歌唱的力量,同时思考阳刚阴柔如何发挥配合。歌唱时意念涌泉穴,就是唱高想底的力量。之后又想起上半身处于阴柔之松,层层的阳刚、阴柔,最后是要在气与劲,声与音的配合,时有荡气回肠的感觉。从排斥歌唱到掌握歌唱技巧,都是因为有很强的阴、阳基础,加上有气的力量,终于水到渠成。
研究中华文化,花的时间,金钱太多了,但也得到许多知识,我也很愿意与大家分享。我从阳刚、阴柔中悟出用笔之奥秘,也让我从阳刚、阴柔结合练习歌唱,其中用来治病,效果也满意。
学习众多的学问,易经与中医、子平八字学问最具挑战性,也最能满足我的求知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