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ZhongXin,
我学习中医、行医的体会与经验。
黄来兴中医师、针灸师、汉语言文学士、书法家、气功师”五术”大师。
我在中二读华文时,喜欢翻阅华文字典,当时对父亲能掌握通胜的内容颇感兴趣,对十天干、十二地支逐字翻阅华文字典,竟也潜移默化地让我迷上了古中国文化,在好胜心的驱促下,我在二十五岁开始摸索《子平八字》,只是研究排盘结构也化了不少时间,更谈不上论段。同个时间,也摸索《易经》,把六十四卦背读,背熟了方才罢休。学习中医是我把”五术”里的山、命、相、卜,都研究之后,发觉到,医没有了解,就投入学习,这一学习,欲罢不能,还在学习过程中,竟能用中药在自己身上,把病医好,兴趣更大,顺理成章,水到渠成,竟也当起全职中医师。
在学习中医时,因为有很强的古文化基础,阴阳、五行都在掌握中,学起来得心应手,竟也想起写《易经与中医五大经典》的书。如今回想当初会写书,当时的背景、思想、环境,最重要是我追求精神力量,写书法也如此,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,能留下一些书籍、书法作品,也就留下了精神不死,也能跨越时空到将来。当然太太的支持,非常重要,谈起我的太太,蔡艳培女士,好像是注定要帮我完成了写书及书画展,2005年举办个人书画展,当时她看到我画虾、鱼、竹,竟然也非常惊奇,也很高兴。在我2000年报读开放大学,她不但帮我处理中药店,也在身旁帮忙包药,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。没有她在背后的支持,我也不可能完成了这么多的学问,我念完了开放大学及完成书法展,她最高兴。但很不幸在2006年的一次意外,就离开我及孩子,给我的打击很大,我学了这么多学问,孩子也大学毕业了,可说苦尽甘来,她享受不到甘,就离开了。
我学习《易经》在先,学医在后,在学习《伤寒论》、《内经》时收获多。尤其学习《针灸学》里的《子午流注》针法、《灵龟八法》、《飞腾八法》这三种方法是建立在天干、地支、先天八卦、后天八卦、河图、洛书的基础上,如果完全没有《易经》图象的概念,根本进不了门。
我的人生过程,充满着学习,能够学习多种知识,我发觉静坐确是帮了很大的忙。在还没有写书法之前,先静坐,后下笔,效果不一样。我用在背书也如此,先静坐,让心平气静,再看书,书的内容,完全可进脑,容易记忆。
到如今,我非常享用我的”气”,用在针灸时,手充满了”气”持针进入病人的身体,疗效好。我学了”五术”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,明白古人为什么把”山”排在第一位,就是要我们非得静坐不可。在近期学习唱歌,下盘功夫体会到”紧”,这个”紧”字,就是”气与劲”的完美配合,要发挥到高层次,是每个歌唱者梦寐以求,我得来不费功夫。
中医学讲的是天人合一的学问,何为天?何为人?古人的生活环境条件恶劣,看”天”生活,若要与天斗,根本不可能,唯一的做法,只是”预测”、”预防”,预防什么?”五术”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里的”医”就是要表达”上工治未病”的预防观念,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,古人是对阴、阳、天干、地支非常了解。就譬如六十甲子干支,话说中国文化几千年,但用六十甲子干支推算,要把甲子年、甲子月、甲子日、甲子时的开始点是谁订下来,如要结合太阳时,年的开始点要在哪一天、哪一季节做为开始,那到底谁给了我们天干、地支?《子平八字》里的预测学告诉我们”用神”正确,论命是有准确性,可惜现在用《子平八字》来论段命运是愈来愈少人研究。《内经》的五运六气,《针灸》学的《子午流注》补泻手法,烧山火与透天凉,如何去体会,如何去操作,操作中少了”气”的推动,效果还有吗?古人讲究天人,天有四季,人有五脏六腑,与天相应,古人对养生十分讲究,饮食有节,强调”气”的修行,要把中医学全面发挥,谈何容易。
中医学的观,除了望舌之外,要观皮肤的颜色,谈起颜色,我得与读者分享,真正的观气色,是观身体皮肤外层的气与色,很多人都会讲气色不好、气色很好。修静坐,平心静气,确是可观人体外的气与色,一点不假,那才是真功夫!
如人体被一团黑色的气包围着,往往看到这些人,又讲不出口,心里想讲了给人骂;不讲又对不起自己!该如何是好?还是自己去修,自己看。因为被黑气笼罩是为凶兆。
辨证论治,四诊八纲,每一个病人,病情不一样,年龄、男女不一样,舌质变化不一样,我本身的经验,是要针对法则去凝方,而且要告诉病人在服药之后,舌质的变化,要病人了解服太寒凉的药,脚会酸痛,服太热的药,喉会痛,皮肤会起变化;那是因为,寒冷的气是下降、内收、膀胱尿会多,也会容易会发冷。太热的话,热气会上升,会向外,造成头部及皮肤问题。最重要服了任何药,原本的舌质,肯定会改变,那才是重点。
辨证论治,用药对症,有时一、二包草药是可药到病除。我不喜欢给病人长时间的药,譬如超过一个月以上,因为我觉得要做一个尽责任的医师,对病人用药后的变化是要做到心理有数。有时病人并不知道服药后的变化,服药后引起不适,或肯定药引起的变化,我会大方接受,也感谢病人给我反馈,才会建立更大的信心;病人才愿意化金钱、化时间去煮药。
我在用针为人治病前,双手先要布满气,手指持针要放松,觉得针尖一股气射出来的感觉,才下针,下针前手臂要使劲,病人的针痛会减少甚至零。
我也会安排时间,与读者分享静坐心得,或学中医与易经的课程,子午流注、子平八字,我也愿意与读者分享。
By ZhongXin,
By ZhongXin,
黄来兴之执笔心法之三
——四两拨千斤——
黄来兴中医师、针灸师、书法家、气功师、“五术”大师
在写书法执笔时,中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如不能有所体会,那是无法完全掌控好毛笔,中指钩着笔管时,无名指要配合钩的动作,在同时,无名指适当的往后缩,完成了此部分动作时,拇指与食指开始擫与压的动作,这个时候,完全不着力,是以柔劲为主,等到施以柔劲的动作完成后。中指与无名指的配合是非常美妙,此时五指可说称心如意,之后,手臂再使劲,用刚劲为主,柔与刚的力量可说完全发挥,五指执笔得之于手,应于心,进而全神贯注于字与章法上,写出的作品,形神合一。
我几句话的描述,可说是写书法三十年来的体会,换句话说,读者看到此说法,你们已累积了我写书法三十年的功力了。而在书法方面稍有认识者,看了以上所述,肯定心领神会,可说得来不费功夫。
目前只要有拿毛笔的学者,根据我所描述的动作,就可轻而易举的掌握毛笔执笔的技巧。
我愿以此技巧的心法公诸于世,一可提高写毛笔字的乐趣,进而形成一种优秀文化,二可让其他族群也兴起写书法的乐趣。
以上三篇执笔心法的文章的摘自《黄来兴之书画执笔心法》
本书在2005年5月出版。
有兴趣收藏购买者,也可以联络黄来兴医师,电话96415530。或到
金顺利书画邮币社#02-31 Bras Basah Complex,Singapore 180231。
Tel:63387252。
书内有作者的小楷签名,每册新币十五元。
By ZhongXin,
黄来兴之执笔心法之二
— — 以柔制刚
黄来兴中医师、针灸师、书法家、气功师、“五术”大师
执笔是用手指接触笔管,当拇指与食指夹压笔管时,两指的劲要由柔松轻压之后,慢慢加劲,到劲使尽,我这样的说法。就是手指首先要使出柔的一面,两指的劲是逐步配合应用,此时,身体尽量放松,当完成了拇指与食指的执笔时,再把中指钩在笔管,无名指格着笔管时,劲也要向外推。
执笔是用手指接触笔管,当拇指与食指夹压笔管时,两指的劲要由柔松轻压之后,慢慢加劲,到劲使尽,我这样的说法。就是手指首先要使出柔的一面,两指的劲是逐步配合应用,此时,身体尽量放松,当完成了拇指与食指的执笔时,再把中指钩在笔管,无名指格着笔管时,劲也要向外推。
拇指与食指的撅与压,无名指的向外推,最终要受中指钩的支配,中指钩的作用相当于“称”的把手,是控制上下两方的重心。
一旦五指执笔配合妥当,五指的劲如涌泉般流出,五指没丝毫痛的感觉出现,也完全没出现任何阻力的情况,如此就是柔劲发挥正确,五指驾御笔管,笔管是硬,是刚性,手指发挥的柔就是以柔制刚。
拇指与食指的关系,我的体会就如“太极图”,太极者,天地万物之始也;拇指与食指的执笔,有如天地万物之始,刚柔如动静、阴阳、静到极点也就是阳动之始。五指执笔不能停留在指力,应该结合全身的柔与静,执笔如能了解动静,了解刚柔、阴阳、则消长进退。千变万化,全在五指手中,就如西游记所说的故事,孙悟空懂得七十二变,就是逃不出如来佛五指山。五指执笔能使出柔劲结合刚劲,手下的变化,同样也就逃不出五指山。
我再次强调,以柔制刚,是有三种层次的不同,而三者再结合发挥配合应用。
第—层次的以柔制刚,是指拇指与食指接触笔管时,第一时间的手指放松。心平气静,不急不燥,正是此时的写照,当手指发挥了柔劲之后;跟着紧握笔管的拇指与食指逐渐加劲到劲使尽方止,第一层次的以柔制刚,除了手指的松劲为主之外,第二层次的体会,则是要明白笔管是竹制造所成,其性为硬,为刚,此时以手指的柔劲制服它。也就是我的体会以柔制刚,而第二层次的以柔制刚,是手指与身体的柔劲来接触驾御笔管。
第三层次的以柔制刚,是指手指、腕、臂、肘的劲是刚劲。是完全要使出劲,在这时候,身体则相反,身心则要完全放松,此时的松是柔。手指、腕、臂、肘的刚劲则为“刚”,这第三层次的发挥应用,非常重要,也是传统中华文华的精髓所在,柔与刚,静与动,阴与阳的完美结合。从我这层次的体会。推而广之,应用在任何运动,如明白我所提身心的松,其运动成果是登峰造极。书法家的功力也是以此为高水平表现,但是如没有正确的执笔技巧,则此种表现是不可能的。正确的技巧掌握,就如一个桥梁,通过了桥梁,则可达到彼岸,而我在练习书法时就是配合静坐的松劲来体会刚柔,其配合结果可说如鱼得水。
读者阅读至此,也应该有所体会、领悟,我也相信,能翻阅此书也是缘分。也希望读者多与他人分享体验,也是我写本书的愿望,也只有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的深层认识,让书法普及化,也让更多人懂得欣赏所谓真正的书法高水平表现。
By ZhongXin,
黄来兴之执笔心法之一
——平衡、中和——
黄来兴中医师、针灸师、书法家、气功师、“五术”大师
从古到今许多的书法研究者,在执笔的问题上搞到晕头转向,纠缠不清。
如掌虚、指实的说法,好像隔靴搔痒,指如何实,其技巧的应用,应该如何发挥,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,故弄玄虚,此种种作法,对书法的推广及发扬,是没有助益。
我在中学时,对书法、中国功夫都非常有兴趣,也学习了中国功夫十年,在练习书法时,掌握了用笔技巧之后,再结合功夫的劲,可说文与武的完美配合,练拳时要练到拳的劲与身心的柔相配合,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。
当手执笔时,又要配合发挥劲,相当于打拳时,手上多了笔,而执笔者又要书写文字,应该说,练拳者容易,要练到手中多一武器则较难,要练到劲透过笔在纸上书写,则难上加难,练拳又练字,岂不是文武双全。在练拳的基础上又明白执笔道理,可说是水到渠成,顺理成章。
我从小经过练字、又练拳,又自学“五术”,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之后,又进入新加坡管理学院开放大学,参加汉语言文学学士课程,对中华文化的研究,又跨越了一大步,在学习中又掌握了正确的方向,对中华文化的研究看法,有更深入了解、体会。辛劳的耕耘之后,也正值开花结果之时,如今结成的果实,我又无私的与大家分享。我愿以此执笔心法奉献给全新加坡人,甚至全世界对执笔法有兴趣者。我也盼望读者看了此书,能缩短学习时间,也助读者在更短时间攀登书法的高峰,人人皆可成“书圣”。
执笔要如何发挥,才能达到平衡,中和的力量,在五指执笔时,中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中指的“钩”发挥的作用就如“称”的把手,我们可以这样体会,没有把手,权与东西的重量平衡也就发挥不出,中指“钩”的力量,也是大学问,历来书家能体会及发挥其力量,寥寥无几,通过观察书法字体竖的笔划,就能了解中指“钩”的作用有没有发挥,如有具体发挥中指钩的力量,其写字的效果非凡,如书家不能明白及作到这点,要在书法领域上突破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《内经》说:“谨察阴阳所在,以平为期”这句话用在五指执笔的中指所在,可说恰当不过,中医学是因这句话,得以发挥力量,在治病过程中,找出病源所在,应用草药让身体达到平衡。五指的平衡作用,自古以来,都秘而不宣,避而不谈,如今今我所体会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,也希望看到书法在我们这一代能发扬光大,让书法这颗“夜明珠”照自也照人。书法研究者,对中指明白应用之后,其书法顿然启悟。用毛笔画彩墨画,结果也一样。
五指完全依赖中指配合,其他拇指与食指,无名指,无不手到擒来。中指就如“太极图”里弯曲的线条,我作如此的解释是完全有道理的,其实太极图的命运太差了。被居心不良者乱用,被宗教家视为神秘之物。
自古以来,执笔法给研究书法者带来太多烦恼,写不好字,也不了解其中原因,如今读者得来不费功夫,把书法五指执笔掌握好,非常重要,我把五指执笔的心法与大家分享,也本着大公无私,本着中华文华的根源,为了我们的下一代,为了书法迈向世界,进而让全球人类受益。
五指执笔的技巧结合身手的力量,最重要手指的劲要逐步配合应用,手指,腕、臂、手肘,都要使劲,当我在讲上述的劲时,读者要切记。自古以来,许多书家在谈执笔之法,都没法子用最详细的语言阐述以上所谈。书法的最高境界,我的体会是当手指、腕、臂、肘的力量使劲之后,身体部分相反要完全放松,也就是身体以柔制刚的另一表现。一旦作到我所述这点,此时,笔人合一的感觉是柔刚结合,当书写时,笔可说完全是让我驾御,手握笔管则可
020212灵活应用,可把笔管侧躺、直立、随我心意,此时,真可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,五指执笔技巧的掌握,是多么重要。如读者能亲睹我示范,效果更显著。参阅中指执笔法下图:
注:“钩”手的中指如图所示。
钩状中指弯曲凸出。
执笔心法共三篇文章,
其他二篇近期会推出
By ZhongXin,
五指执笔书写的体验
从中医学的角度来了解,人身体有十二经络,足有六条经络,手也有六条经络,足有三阴三阳的经络,足太阴脾经,足阳明胃经,足太阳膀胱经,足少阴肾经,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阳胆经。头部如膀胱经,胆经引起的头痛,针刺足部有关的穴位,就可达到疗效。
手有三阴三阳的经络,手太阴肺经,手阳明大肠经。手少阴心经,手太阳小肠经,手厥阴心包络,手少阳三焦经。
在接触笔管的拇指与食指,其动作为一紧一松,书写时为抓紧,蘸墨时为放松,相当于对这二指的经络产生刺激作用,拇指是由手太阴肺经所管,衔接体内的肺,食指是手阳明大肠经,衔接体内的大肠,肺与大肠是表里关系,肺气正常,大肠的蠕动也正常,排便也较没问题,老人多数有便秘问题,多数是由气虚的问题引发。如能通过书法的练习,又能达到保健,又能预防大肠病变,对肺气又能加强锻练。
中指是由手阙阴心包络所管,无名指则是手少阳三焦经所管,这二条经络又与足肝胆二经表里关系,通过刺激中指的经络,也能引起柔肝作用,肝气疏通,则肝无病;尾指是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所管。尾指是通过弯曲的运动,达到心与小肠经络的刺激。
略谈了五指与经络关系,我再讨论笔法与五指的作用。
首先让我们了解,汉字字体的发展,由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变化而得。从甲骨文到楷书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。两者文字变化是由线条到笔画的变化。古文字代表性的字体是甲骨文、金文和小篆。今文字的代表性字体是隶书和楷书。今文字的笔画结构是由横、竖、撇、捺、钩组成。
横画的书写由拇指与食指驾御,也只有此二指掌握正确,写出的横画,开始的切笔,就是起笔,肯定中锋用笔。从古人的字帖,就可知道书家掌握拇指与食指的认识有多少;起笔仓促,或执笔不得法,则此横画柔软无劲,字不耐欣赏;如把横画写得有劲,切的美,又有弹跳的味道,则为好字,要把字写的有弹劲,则要掌握手臂等的力以及身心的松劲结合。
中指的作用,是写竖的笔法,竖要书写有劲,竖相当于屋子的柱子,横相当于屋子的横梁,竖而无力,破坏字的劲与美,自古以来,许多书家的字也都被这竖的笔法搞到晕头转向,中指就如我前文所述,平衡、中和的执笔道理,中指发挥应用得到,写出的字就完全可与拇指、食指、无名指配合的天衣无缝,把字的笔画发挥的淋漓致尽。如一旦明白中指的力量,就是普通的原子笔,钢笔的应用也可书写成美丽有劲的硬笔字。
无名指书写作用是格的笔画,其应用得当,格的笔画有劲。尾指是辅助无名指的力量,尾指要紧贴无名指,得以发力。
其实五指正确掌握用笔技巧,笔画可说完全轻易为我所控制,只要练习熟练,也不虽要刻意去作,也能作到以上所述。
By ZhongXin,
附:如何寻找口腔里的水源解渴
在2011年9月10日仁心堂101生发联号公司与媒体伙伴联合早报乐活联合主办了一场讲座,地点在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。当天的主持人是著名电台100.3 DJ罗克敏,我是被邀请的其中一个中医师,另一位是陈晓芝医师。
我主讲了阴阳五行对身体健康的看法与读者作了交流。我从阴阳的概念作了简单介绍:从古到今我们都习惯了把太阳当成阳,月亮当成阴,太阳、月亮加上地球的自转,产生了四季,春夏秋冬,也形成了昼夜。四季也结合了五行,春天为木,夏天为火,秋天为金,冬天为水,土为四季前十八日。阴阳的主题思想完全贯穿中医体系中。身体的变化就如四季,如身体内变化成夏天时,产生了大量的热气,如喉干、喉痛、头痛、头晕、干咳,中医认为热气主浮,如病变的问题多出现在头部,或是背部,多数与发热有关。早上睡醒后观察自己的舌质的颜色,如出现红点、芒刺,整个舌质形出红或绛色,是为热,中医称为阴虚。阴虚的解释是要分开两字,先了解阴,阴是凉或冷;而虚,则是不及、不足够、缺乏,所以要理解为冷的或凉的不足够,所以要补阴,身体要吃一些凉性的草药。热气在身体的变化也分成燥、暑、火,了解燥、暑、火之后就可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。
如病变出现在身体的下半身是为冬天,寒为主,从现代科学证明,热空气是上升,冷空气下降,身体也顺应自然界的力量;尤其脚的问题,不喜欢冷,冬天保护脚温度就很重要。在晚上睡觉时开空调或风扇,脚会抽筋或酸痛,就是寒冷下脚底的现象,寒也分为风、寒、湿;人身体的表现为畏冷,舌质颜色为白腻、寒湿夹杂,舌质颜色的变化,让我们很早就知道身体气机的变化,如舌质颜色为淡白夹紫色,为寒加上气滞血瘀。四季结合五行,带入身体完全可配合五脏,五脏肝主木,心主火,肺主金,肾主水,脾主土。如自然界除了四季,也有台风,台风气旋的形成,必须要有大面积海洋受太阳蒸发形成的水蒸气为条件,水蒸气就如湿气,蒸发水蒸气是热,湿气也与热相结合,在治疗湿热问题,要强调化湿、利湿、上下分消湿热,湿去则热孤。譬如:黄胆病如湿热胶结,关键在于化湿、利湿、治本为要,若只清热是治标,上下分清湿热就收到治疗效果。
在10月1日北京101生发也与最爱LOVE 97.2FM全体DJ到宏仁堂举办了药膳午餐与讲座,我也受邀讲了阴阳五行的课题,但这次我提到如何在口渴或没有水源的情况下,如何在身体寻找水源。人身体就好比地球的缩影,地球的气机变化,人身也有,就如地球有海洋、有水源,某些地方也会有旱灾,也有缺水。而人身也是水占大部分,而不喝水的情况下也会渴死!
人在不喝水的情况下会渴死,可以避免吗?这是可避免的,而身体的水怎样才可挖掘出来呢?看过一些电视节目,如几天在海上漂流,没水喝,渴死。士兵在几天没有水喝的情况下,如何自我找水源,我觉得我要告诉大家的方法值得大家注意,可跟进学习学握。
方法是非常简单,只要把舌尖卷到口腔最上颚的顶端位置,一般点到的位置正确,口水,会不断增多,此时要多少水就有多少水,原来身体确有意想不到的好处,修行静坐避关不喝水也不是问题。
尤其喜欢歌唱、跑步运动的朋友,也可如此掌握这方法找水源,口渴时,马上可解决,起到润喉的作用。人身体的水都是聚集在下半身,也只有靠嘴巴喝水,才可解渴。如掌握口腔上颚的位置,就是北水南调,达到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的水火既济卦。
我把这个作法公开,也希望更多读者掌握,也转告更多的朋友,让更多人受益,这也是我的心愿。
By ZhongXin,
新加坡·黄来兴中医师/针灸师
我学习中华文化四十余年,对古老的中华文化阴、阳,有认识,有体会,也可发挥应用在书法、歌唱,尤其学习子平八字,堪舆学收获良多,如今我公开与读者分享研究心得。
阴、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,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,阴阳的概念,是古人在探索自然界的力量,从太阳、月亮影响地球,也观察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;二十四节气也影响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。《易经》用阴爻、阳爻来表示阴阳的消长。十二月辟卦,用乾坤两卦,变化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的具体表现,立冬为纯阴的坤卦,立夏为纯阳的乾卦,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生生不息。
十二月辟卦,也可代入人身任督两脉的运行,静坐时,用意念引腹部的气下行至会阴穴,之后气行背部督脉长强穴上行至命门穴,再意念大椎穴,上至头部背后风府穴,再上至头顶百会穴,再从头顶下行至印堂穴,再下行至唇下部承浆穴,至此为任脉,再下行至膻中穴,至腹部的气海穴,古人的想法,是借十二月辟卦的爻变说明气要加强运行。我的体会练习静坐是强调意念放松。练习导引之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筑基,之后才逐渐进入导引,这样的练习,是避免”气”上了头,下不了的情况出现。
我学习书法,也是从阳刚、阴柔结合,当手指接触毛笔时,也要全身放松,毛笔在手中由松到紧被夹紧的感觉,再手臂使劲,之后再配合身体放松,达到层层的紧松,执笔感觉确有笔人合一,就对了,当然练习写字也要下功夫。
中医的辩证论治是根据阴阳、五行之外,也包括了人体的气、血、津液、经络、五脏、六腑等,中医理论认为人类生存在地球,地球上的一切气候变化、人文环境、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病有关,同时也强调七情六欲也会影响人体病变。
中医的基础理论,源自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等,而这两部经典著作,已有二千多年历史,古人在生活中体会到人的身体受到阴阳两股力量支配,只要其中一方力量大过另一方,身体就会出现病变;再从自然界中的树、木、花、草取其性味,在阴阳的基础上用药,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,病情也自然会好。
《易经》里的”太极图”最能表达阴、阳。”太极图”结合”先天八卦”与”后天八卦”、”河图”、”洛书”。宇宙的一切变化都在《易经》的图象里可找到答案。
《易经》她确是中国古代文化明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,也让众多英雄废寝忘食地追求,她正如蒙上一层面纱的美少女,要接近她又很困难,即使走到她跟前,仍隔着一层香雾,只依稀地看到她的面纱,只有少数的虔诚者,能偶尔一睹芳颜。
机缘巧合,我接近了《易经》而且也亲睹了她的芳颜,她的神采、美貌可用沉鱼落雁来形容。从那时刻起,我暗地许下心愿,终身与她为伴,当然为了追求到她,也轮到我废寝忘食,皇天不负苦心人,终于也让我明白了她的内心世界。
《易经》一颗闪亮的明珠,光芒四射,我借着她的神奇光线,也让我有限的生命沾上了少许的光,我希望这少许的光在我身上能继续壮大。
《易经》里的图象,我也从中体会,如何结合人体的一切变化与自然界气候的关系,最终我很自然地将所学《易经》与我的著作《易经与中医五大经典》结合起来详细地阐述彼此间的关系。
对阴阳平衡之道路,放诸于四海,卷之于内心,可说左右逢源,治理一个国家,政民要平衡,治国可长久,人民的力量如水,水可载舟,也可覆舟,治理民情,稍有偏差、小则影响人事更动,大则元气大伤,政民之间却得平衡,则声势大起。
我对歌唱向来不感兴趣,也认为没有天份,从小学开始对音乐课就有排斥。最近竟也鼓起勇气,学习起歌唱,在学习过程中,我把自己认识的”气沉丹田”用在歌唱,也用静坐时练习的用口吸气,用口吐气,也体会到用脾脏及命门位置是可发挥歌唱的力量,同时思考阳刚阴柔如何发挥配合。歌唱时意念涌泉穴,就是唱高想底的力量。之后又想起上半身处于阴柔之松,层层的阳刚、阴柔,最后是要在气与劲,声与音的配合,时有荡气回肠的感觉。从排斥歌唱到掌握歌唱技巧,都是因为有很强的阴、阳基础,加上有气的力量,终于水到渠成。
研究中华文化,花的时间,金钱太多了,但也得到许多知识,我也很愿意与大家分享。我从阳刚、阴柔中悟出用笔之奥秘,也让我从阳刚、阴柔结合练习歌唱,其中用来治病,效果也满意。
学习众多的学问,易经与中医、子平八字学问最具挑战性,也最能满足我的求知欲。
By ZhongXin,
谈”标本学说”
新加坡·黄来兴
《伤寒论》以六经作为辩证论治的纲领。六经是指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而言。而《伤寒论》六经也概括了脏腑、经络、气血变化,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了解,从中得知哪一脏腑有寒热、邪正消长等问题,用于辩证论治的准则。
《伤寒论》六经的说法,也源自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六微旨》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;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;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;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;少阴之上,热气治之;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。
初看上文,确也满头雾水,这段原文只要结合《易经》的先天八卦图像,也就迎刃而解。下图是先天八卦图与六气、六经图结合。

从上图非常明显,研究《黄帝内经》,结合《易经》先天八卦图像,就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。
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,是指坎卦而言,只要往坎卦位置一看,读者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,原来如此。
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,是兑卦所在位置。
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就是震卦位置。以上三者皆为阳。
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,是指艮卦位置。少阴之上,热(暑)气治之,是指离卦位置。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是指巽卦位置。
我在初看《黄帝内经》也是不知原文所指,我研究《易经》在先,读医在后,在看了古人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。我再进一步探索,皇天不复苦心人,终于明白之后再与读者分享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说: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中见厥阴;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,中见太阴;太阴之上,寒气治之,中见少阴;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中见少阳;少阴之上,热(暑)气治之,中见太阳;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,中见阳明,所谓本也。本之下,中之见也,气之标也。
原文所指本标,看上图才能明白;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,中见厥阴,是指震卦位置配合相对的巽卦厥阴。震卦与巽卦就是《易经·说卦传》第三章说:雷风相薄。及第六章所说:雷风不相悖。从六十四卦就是雷风恒,风雷益。
震卦属火是指六气之一,少阳是指六经之一,相对的卦是巽卦,厥阴是六经之一。原文说”中见厥阴”,中之见也,气之标也。
六经也可与十二经络相结合,少阳也可与手少阳三焦经,再与相对卦位厥阴配合,就是手厥阴心包络,相对卦位厥阴也可与足厥阴肝,再与足少阳胆经,肝胆互为阴阳,相对卦也为阴阳。读者可从图像中得到启发。标本所指,治六经少阳的病变,少阳为本,而相对卦位厥阴为标。再看原文,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中见少阳。原来两卦的变化,都存在本标、标本之上的病变问题,六气得火,风都是震、巽两卦。风者肝胆问题,火气结合,造成病变。两者配合诊断,可了解本标的变化。
少阳、厥阴的关系,厥阴本气为风,中见少阳相火。巽卦为风,故曰厥阴本气为风,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,主藏血而内寄相火,相火者属震卦,风木与相火,又互为表里、对待。
《伤寒论》说:少阳之为病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也。是邪从少阳之本,火气之化,造成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乃是少阳三焦受邪之后,三焦通道失常,进一步影响少阴胆经,造成气机郁结不舒之象。
厥阴病的形成,有风邪直中而成者,其中少阳之邪取而陷入厥阴,因其少阳与厥阴有表里关系之外,也有对待关系;少阳病误失治,则往往陷入厥阴;反之厥阴阳复太过,亦可转为少阳病。
总之,我从《易经》与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谈标本,是要读者更进一步明白六经的源头。先圣先贤也很了解《易经》的图象,才能够写出六经的看法。
By ZhongXin,
[:en]
国防、民防、自我预防疾病
黄来兴中医师、针灸师、书法家、气功师、“五术”大师
众所周知,一个国家,国防开资,是非常重要,平时的预防,添购武器,都是必须,如果等到战争时才来添购,就太迟了,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,也是预防措施。
民防、消防都是发生灾难时,随时可调动的资源、人员。每一个国人都知道,发生问题时该拨打什么电话号码?这就显示平时传达信息非常重要。
自我预防疾病是没有人告诉你,你自已选择要不要防,该如何防,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习。
如今,社会传达的信息,能用则用,可赚则赚,将来的事,谁也看不到。近期地铁事件,管理层对预防突变事情,不需要预防,可省则省,问题来了,手忙脚乱。如水灾的预防、旱灾的预防,都非常重要。一般人的想法,没发生,不用做,等发生后再研究。现在社会对病的看法,是不传达预防的信息,是等问题发生后,再去找答案,有了答案,也解决不了问题。医生告诉我们得了血压高,糖尿病,心脏病等等,得终身服药。
人的身体确切要预防疾病,现在有人说身体没事,预防什么,医生这么多,又有医院,烦什么。身体病了,去医院看病,检查,治不治得好,不用去想,科技这么发达,什么问题都可检查,你担心什么?当我们往深一层去想,发病后,治的好吗?验出癌症,会好吗?病发后,金钱的付出,家人生活,步伐全乱了。
我们要做一个聪明人,是要治未来病,一个聪明的领导者,是全面预防措施,未雨绸缪,是位上工。等问题发生后,去解决者,是为下工,问题解决了,也伤了元气。
我时常告诉身边的朋友,当下身体会配合你想要做的,帮你赚钱,你不要当成是应该的。你可用身体去应酬,吃喝玩乐,当心,乐极生悲,你可以玩乐,玩乐之后,你要懂得调整身体。
我体会,中国文化,强调阴阳,阴阳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思想,而这阴阳,有多少人去了解,有多少人去体会,去应用。我学习“五术”山、医、命、相、卜,最终才明白“五术”原来是要传达“预防”信息,预防疾病,古人研究成果非常多。
“五术”中的“山”就是要调意、调心、调息,强调用“意念”去调整呼吸,用耳朵去听呼与吸的气息,再感觉心的跳动规律。平时我们去关心别人,相反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心,不去观察呼与吸的规律,所以我强调要观息、观心、更要关心。心脏忽然停止了,心脏病,有了答案,结果自己不知道,心脏病死了。
我每天花十分钟至二十分钟,用意念去想,全身放松,只有放松后的身体,才能好好体会呼与吸的规律,也只有放松才能感觉心跳的规律。
我告诉读者,一个很有趣的问题,我们时常会听见某些人压力很大,有些人也认为自己有压力,压力会传染的,当一个人说压力时,他自己已在压力之下工作,生活,你听了也会认同,每个人都有压力,压力也会让自己生病了。
现在我们放松,你是要接受放松,还是接受压力,还是有了压力不会放松,或者试试看会不会放松。人就是如此微妙,既然你不会放松,也是正常,压力你有学吗?不用学压力找你了,你没法子,只好吃药了。
放松是要用“意念”去配合的,我们可以24小时放松自己,睡觉也要用意念放松,就能入睡,可以用放松的身心去工作,休息时会放松是不够的。当你看了本文,就开始用意念放松身体。
当我讲放松时,是自我预防疾病的第一招,往后我会再告诉读者,自我预防的重要信息。“五术”里的“山”,一种方法是静为主,另一种方法是动为主,如太极拳、站桩气功,都是动为主。只有掌握松,发挥动效果极佳。不管你在任何领域活动,包括运动员,演员,歌唱者等等,一旦掌握身心松,才能进入运动的高峰动作。
我近一年多,才鼓起勇气学唱歌,我用放松的学问,再配合身体的气与劲,很快掌握歌唱技巧,进而学习音准及节奏也比较快入门。
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认真学习放松,一方面拥有健康的身体,另一方面,更快地投入工作,投入学习,效果也好,最主要可以节省医药开销。祝大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,让疾病远离我们。